找到相关内容83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孝无言

    一个靠力气吃饭而且经济不宽裕之人,可他对老人一片赤子之情,却是那样的令人感动。这使我想起报纸上刊登过的消息,一个母亲为了孩子上大学读书,倾其所有供孩子,可是他的儿子却在学校里荒废学业迷恋网络,花钱如...

    四季春雨

    |孝亲|母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0820348199.html
  • 上海玉佛禅寺举行“佛像陈列馆”捐赠和揭牌仪式

    。其用意是希望把家藏的珍品贡献出来,借玉佛寺的场地,与更多的信众分享。   进入新世纪以来,玉佛寺确立了以“文化建寺,教育兴寺”的理念。在佛教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方面,愿意花力气、花代价投入。经过几年的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揭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6/08595510024.html
  • 长颈鹿与鹅卵石

    一点力气挣扎完,终于垂下头去淹死在了浅浅的溪水中。 一个看似庞大鲜活的生命,却在一瞬间丧生于一颗小小的鹅卵石。在我们的人生中,这样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。据报载,20年前的500强企业,现在没剩下几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101516238.html
  •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

   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,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。他们拿来剪刀,把茧子的洞口剪大。这样一来,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,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。但是,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110416246.html
  • 违约的代价

    麻雀听到狮子的许诺,非常高兴,迅速从树上飞下来,跳进狮子嘴里。它使出全身力气,终于用嘴啄出了骨头,狮王得救了。 过了几天,狮王追击一群野兽,收获颇丰。麻雀得知狮王有了食物,匆匆飞来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220516349.html
  • 无 我

    从前有一个人,奉命到很远的地方去,一天晚上,一个人住在一间空房子里。半夜时分,有一个鬼扛着一个死人来,把死人放在他面前。后面又来了一个鬼,追来怒骂前面来的那个鬼说:“这个死人是我的,你为什么把他扛来?”说着两个鬼各抓住死人的一只手争夺。前面来的鬼说:“这里有个人,你可以问他,看这死人是谁扛来的?”这个人想:“这两个鬼力气很大,我如果照实说也是一死,如果胡说也免不了一死,两者都是一死,我何必说谎呢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334316485.html
  • 鬼由心生

    地从地上弹地,一个箭步死命抵住木门,不让门外的鬼魅进来。但是他使的力气愈大,门外的推力也愈大。 门外的人也以为是鬼在作怪,所以拚力要推门进去看个究竟。于是,两个“鬼”互相争斗,一直相持到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373616534.html
  • 可能你就是一只北极熊

    而鼻子却很敏感,知道新鲜的血来了。这样不断舔食的结果是:舌头伤得更深,血流得更多,通通吞进自己的喉咙里。最后,北极熊因为失血过多,休克昏厥过去,爱斯基摩人就走过去,几乎不必花力气,就可以轻松捕获它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9262016916.html
  • 素食店经营误区(一)

    ,主观上以为拥有了它,将所有的精力,时间,财力都搭上,一味地猛冲猛打,贪图收益。结果往往不是店主拥有店,而是这家店霸占了店主所有的时间,力气,金钱和心思,当店主们的心中只有这家店的时候,他们的生命中...

    毛毛虫

    |素食店经营失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0/14073618222.html
  • 东林莲社武汉弘法行之一

    退休金账户设置自动转存,把我的所有的退休金全部捐建东林大佛,祈愿东林大佛早日圆成。 我做了一辈子的手艺活,就是做也没有什么能力,趁着现在还有一把力气,也可以再做点活计赚点钱,这点钱也能代表我对东...

    佚名

    |弘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19565121007.html